王淑军
自20世纪下半叶,人类疾病谱由以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(即慢病)为主的迅急转变,或将让中医药走向人类健康事业的前台,给中医药发展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。
日前,继十年前举行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防控会议后,联合国历史上第二次就健康问题举行高级别会议,全球动员研究应对慢病对人类健康和发展的威胁。数据显示,以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、癌症、慢性呼吸道病等为主的慢病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。2008年,有3600万人死于此类疾病,占当年全球死亡人数的63%。世界卫生组织预测,在下个十年,这一比例将达到80%。
西医所短,正是中医所长。适应疾病谱的改变,以西医为主导的现代医学也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—社会—心理—环境模式、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转变。而其转变的方向,恰是强调整体观念、辨证论治、“治未病”的中医学始终所主张的核心理念。更让人振奋的是,有别于现代医学应对慢病尚在探索之中,中医学在几千年来的实践中已积累了防治慢病、养生保健的丰富经验和手段。
刚刚公布的一项数据似可佐证。据《2009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》显示,按中医院年门急诊人次排序前十位的优势病种有中风病(脑梗死)、腰痛病(腰椎间盘突出症)、项痹病(颈椎病)、消渴病(糖尿病)、眩晕病(高血压)、胃脘痛病(慢性胃炎)、胸痹心痛病(冠心病)、咳嗽病、不孕病、肝病等。这些大都属于慢病,更有很多患者是求治西医不理想而转求中医获满意疗效的。至于求助方药、针灸、推拿、拔罐、食疗等调理身体,以及练习气功、太极、五禽戏等强身祛病的则不计其数,且已然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日常生活方式了。
中西医协调发展,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。面对慢病的挑战和威胁,大力发展中医药,充分发挥其这方面的特色优势,与西医药互相补充,我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应对之路,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。
而且,如果说半个世纪前在全球应对传染病的背景下,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药学给人类健康的一份礼物,那么,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,中医药学在应对心脑血管、癌症等重大慢病中,会发现第二个、第三个乃至更多的“青蒿素”。